陕西省商洛市历史渊源、概况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 。 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相邻;西、西 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安康、宁陕、
旬阳和西安市的长安、蓝田县毗邻;北与陕西省渭南市的 潼关、华阴、华县相连。界于东径108°34′20″
~111°1′25″,北纬33°2′30″~34°24′40″之间。 东西长约229公里,南北宽约138公里。全区总面
积1929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6% 。辖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商南、镇安、柞水7县(市),67个
乡,92个镇,4个办事处 。至2005年底,全区总人口240.6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7391万人, 非农业
人口34.8778万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州区,距省会西安11 0公里。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 、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
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 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海拔最高
点位于柞水县北秦岭主脊牛背梁(2802.1 米) ,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主要
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钱河、 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纵横交错,支流密布。横垮长江、黄河两个流域。北
部气候属暖温 带,南部气候属亚 热带。年平均气温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
℃。降水量 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时。无霜期为210天。山高,并不危岩耸天,水多 ,亦
很少激浪泛滥。其风土人情,既兼北国之旷野,又融南国之灵秀。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
商洛地区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活动。新 石器时期,
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沿岸,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史记· 殷本纪》载,契(xiè)长而
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国名也。《括地志》云:商州东八 十里商 洛县,古之商国。《水经注》曰:
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契即帝喾之子。随着朝 代的更替,地方建置先后为郡、州、路、道、区、
分区、专区、地区, 称谓不一,隶属各异。夏商时期,属豫、梁二州,西周和春秋时期属晋,战国属秦。秦
始皇 统一六国后,北部和南部分属关中郡内史区和汉中郡。西汉时分属弘农郡和汉中郡。东汉时 分属京兆
尹和汉中郡,晋泰始二年(257)设立上洛郡。北魏在 境内设洛州和上洛、上庸、苌和、魏兴等郡。西魏增设
拒阳郡。北周撤销苌和、魏兴二郡, 设慎政郡。宣政元年(578)改洛州为商州。隋时撤销上洛、拒阳、上庸
、慎政四郡,保留商 州。后撤销商州,复设上洛郡。唐时撤销上洛郡,复设商州,归山南道。后改商州为上
洛郡 。宋时撤销上洛郡再设商州,属永兴军路,后又改属河南路。元时属奉元路。明时属陕西省 西安府。
清时,商州升为直隶州,仍属西安府。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撤销商州,原属县分 别划归关中道、汉中道。
后废道制,由省直接领县。嗣后,设立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领 属商县、洛南、山阳、镇安、商南、柞水
六县和民国末年设立的龙驹寨设治局(三等县)。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陕南行署商洛分区,后改为商
洛专区、商洛地区,2002年设地级商洛市。
商洛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据调查统计 ,有野生油料
、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宜林面积2300万亩, 占土地面积的70%。有林地1500
万亩,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 木材主产区之一。以生漆、油桐、核桃、板栗
、葡萄、柿子、木耳等林特产品而著称。
尤其是核桃、板栗、柿子产量居全省之首,核桃出口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商 洛又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
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 286种。其中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连翘
、五味子、丹参、苍术、青风藤、淫羊霍、黄姜 、桔梗、威灵仙、茵陈等10余种;年产量10~50万公斤的有
金银花、柴胡、天麻、白术、山 楂、黄芪、猪苓、山萸、柏子仁、远志等10余种。其中连翘、金银花、丹参
、山萸、五味子 、桔梗年收购量居陕西省之首。木耳、香菇总产分别达到1000多吨和3700多吨。茶叶年产
量40多万公斤,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野生动物近千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羚牛、苏门羚、
林麝、锦鸡、金钱豹、大鲵等24种。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 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
中型矿床24处。储 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钛、银、锑、铼、水晶、萤石、白云母和钾长石等17种,其中
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02亿吨,占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 、锌、钼、铅等13种。水力资源丰富,
据勘测,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总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30.2
万千 瓦。
乾隆 年间编修的《直隶商州总志》载:“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
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复增,税额所由日益也”。 足见当时经济之兴盛。
到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战争频仍,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刀耕火种” 落后
状态;工业仅有几家小煤窑、土铁炉、砖瓦窑、土纸坊和酒作坊;商业贸易也是 凋敝萧条,山货土特产不能
运出而闲置流失。新中国成立以后,商洛人民在中 共商洛地委、行署领导下,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经 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5年,粮食产量70.62万吨,比上年增
长5.8%;林业产值大幅增长,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43.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23.90亿元,增长7.8%;林业产值3.86亿
元,增长14.1%;牧业产值14.02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0.13亿元,增长10.3%。
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 原地区 的
交通要道。盛唐时期,丹江通道仅次于长安至开封道路(大驿路)的次驿路,居当时全国 驿路交通第二位。著
名诗人 白居易在他的诗作《登商山最高顶》中写道:“高高此山顶,四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 达楚与
秦。”诗人王贞白《商山》诗中,曾有“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之感叹。唐贞观 元年,商州刺史李西华
倡修从蓝田到河南内乡六百里路,史称武关道、蓝武道。明末清初, 丹江、金钱河、旬河航道以及龙驹寨、
竹林关、漫川关、柴家坪、云盖寺的水旱码 头闻名遐迩,成为“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物资集散重地。到
2004年,全区公路里程达 到5643公里。其中国道206公里,省道582多公里,县道1525公里,乡道3239公里,
实现 乡乡镇镇通公路。村公路里程6867公里,通行政村2799个,占全区2858个行政村的95%。专 用公路100
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292公里,迂回成网,四通八达。
邮电通信已步入自动化时代。邮政已建成一个相对独立、方便快捷的干线邮运网,营业网点 遍布城乡,
自成体系,业务手段日趋现代化,全面步入经营专业化、服务规模化、邮件处理 电子化、微机化和邮运机械
化的轨道。电信事业长足发展,已形成与全国同步的现代化通信 网络。邮政、电信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电
信、邮政业务总量35386万元,增长18.8%,2005年末,话机总量达62万部(含移动电话),增长34.8%,电话普
及率达到26部/百人,移动电话达31.7万户,增长55%。
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受到重视,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
展良好。2005年,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6.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商洛学院在校学生5222人;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413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675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94319人;小学在校学
生数247983人;幼儿院在园幼儿22644人。小学入学率99.7%。
商洛文化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 剧种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黄(汉剧)、豫剧
,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五十年代“夫妻 观灯”、六十年代“一文钱”、七十年代“屠夫状元”、八十
年代“六斤县长”、“凤凰飞 入光棍堂”、九十年代的“山魂”等剧目,均获得省以上创作一等奖,有的赴
京汇演,有的 搬上银幕 。1985年被省文化厅誉为“戏剧之乡”。2005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47.3万册,
各类报纸总发行量1017万份。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9.4%、94.6%。
商洛锺灵毓秀,人杰地灵。据粗略统计,古今军政人员中,省级以上官员50多名。近代商洛 革命斗争史
上,无数商洛优秀儿女为中国人民的 革命事业和商洛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有3000多名献出了宝贵生命。
有土地革命时期的中 共陕西省委执委、陕南 领导小组组长陈征,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商洛人民开展抗日救亡
运动的中共商洛工委书记王柏 栋、彭一民,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赵希愚,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商洛人民开展革
命游击战争, 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陕南游击队指挥、陕南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巩德芳等。新中国成立以 后,
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为商洛赢 得了荣誉。
商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开发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全区有古遗 址古建筑等
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洛南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 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 与年代测定”专题。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
处”摩岩石刻表明这里是文字的发祥之地。蓝关 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 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
”遗址仍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汉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庙、 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
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 馆群成为人们参观与凭吊之地。正在开发的景点有洛南的老君
山、山阳 的天竺山、镇安的塔云山、柞水的牛背梁、商南的金丝峡、商州的仙娥湖和丹凤的丹江漂流 。已
开放的溶洞有柞水的天洞、佛爷洞,山阳的月亮洞、白龙洞,洛南的玉虚洞、 牡丹洞;柞水溶洞群被誉为“
北国奇观”。贾岛、王禹鱼回等曾寓居或遨游于商山洛 水之间, 留下千古佳作。大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府
旧址,刘志丹、唐澍将军习武纪念地、贺龙斗夏曦 的寓所,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鄂豫陕省委常委会遗址,
李先念主持召开豫鄂陕边区党委成 立大会丹凤封地沟旧址等,是人们观光游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场
所。
商洛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是秦楚交兵、宋金鏊战的古战场。秦封商鞅于商邑以制晋楚 ,汉刘邦取
道武关先得咸阳。明末农民军李自成曾在商洛山屯兵养马,重振军威。清末又是 农民起义军白莲教及太平天
国革命军征战之地。近代,商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革命根 据地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
全国革命老区之一。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即建立商 县、龙驹寨两个中共特别支部。1928年渭华暴动,西北工
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率军入洛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省委执委、陕南领导小
组组长陈征回山阳 开辟地下革命斗争。先后有五支红军(1932年10月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1932
年1 1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1933年汪锋、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1934年12月徐 宝珊、吴焕先、程
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1936年12月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 红十五军团和陈先瑞率领的红七十
四师)转战商洛各县,建立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打土 豪, 分田地,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
地,播下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 1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地方科长王柏栋回商洛开展抗日救亡
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 月,陕南革命游击队指挥部成立,指挥巩德芳、政委王力领导游击队打富济
贫,打击国民党 反动派;7月,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副司令员王震、中央委员郑位三、候补委员、 组织
部 长陈少敏,中原突围进军商洛和陕南革命游击队合编,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豫鄂陕革命根 据地。8月,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旅、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及陕南 独立团进军商洛,开辟豫陕鄂
边区根据地。9月又协同在商洛坚持游击斗争的王力领导的游 击 武装胜利会师,在此后的两年零三个月的战
斗中,进行大小战斗280多次,歼灭瓦解敌军1万 多人,收缴各种武器、弹药40多万支(发),先后解放了全境
,建立了7个县级人民政权。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得到了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1994年6月,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烈士永垂不 朽!”199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建设 革命老区”。1995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老 区精神,振兴商洛经济”。
撤地设市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商洛市生产总
值100.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1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
值35.28亿元,增长10.2%(工业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10.3%;建筑业增加值18.93亿元,增长10.2%);第三
产业增加值40.27亿元,增长10.0%。